特邀扬州评话传承人黄俊章讲扬州评话的前世今生

来源:    作者:顾华琪 步正平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2-03     

12月2日上午,今年78岁老人黄俊章走进江苏省农垦公司,为喜爱扬州评话知青们主讲“扬州评话的前世今生”。镇江银杏文学沙龙主持人尹协智(知青作协理事),知青作协副主席裴楚江、成文等及近50名知青与会聆听。

据主持人介绍,黄俊章一一扬州评话世家,三代说书。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原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镇江市戏曲协会理事。相传《八窍珠》则是黄俊章先生的三代家传书目,从其祖父、父亲,到现年已经78岁的黄俊章,相继为《八窍珠》的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评话界有句话:“快《三国》,慢《水浒》,有钱买不到的《八窍珠》”,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广。

黄俊章自幼耳濡目染随父黄孝章学扬州评话,18岁正式拜师学艺。1960年镇江成立说书协会,上世纪60年代,受时任镇江曲艺团团长、著名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之子王筱堂邀请,赴镇江发展。他是至今唯一能够完整演出《八窍珠》全本的说书人。听他讲过评话《三国演义》片段的人,都说是非常精彩。

黄俊章老先生开场先讲了一段正宗扬州评话《北固山传奇》,尽管已经78岁,但一说起书来,黄俊章老先生仍旧中气十足。他手、眼、身、步传神达意,他的生动演绎,也成为今天一道亮丽的风景。

黄俊章先生主讲扬州评话如数家珍,听他讲解,扬州评话成为镇江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从明末开始,到清代中叶鼎盛,它流传于苏中、苏北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区,扬州评话开山鼻袒为明人柳敬亭。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

到了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

清咸丰三年(1853年),扬州成为江北军事前哨,扬州的评话艺人,为生计随当地富商豪绅躲避避战乱,东迁泰州、东台一带演出,有的更向里下河地区的高邮、盐城等地谋生。由于演出地域扩大,从艺人员很快由原 来在扬州时的几十人增至200余人,扬州评话在苏北地区扩大了影响。

同治三年(1864年)以后,扬州经济有所恢复,社会趋于安定,在里下河地区谋生的一批艺人,经过了激烈的竞争锻炼返回扬州,扬州评话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

清朝末年,苏北运河淤塞,江南铁路通车,扬州评话向江南发展,并促使评话艺人队伍又一次增加。据老艺人回忆,当时在各地说书的艺人有300人左右,其中仅说《三国》《水浒》的就有近百人。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向南京、上海及江南开拓,一江之隔的镇江,由于交通便利,语音相同,群众习尚一致,且后来一度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许多评话艺人争相到那里献艺,一时名家荟萃,成为扬州评话的第二根据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扬州沦陷之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相继去世,有的到上海谋生,有的转业。在扬州献艺的艺人人数日减,且书艺平平,再加经济萧条,百业凋零,听众已无心听书,书场纷纷歇业。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扬州评话并没有根本的起色,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原有二三百人的艺人队伍,包括散落在各地的,仅剩40余人;一些传统书目如《飞跎传》《扬州话》《东汉》《飞龙传》等相继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评话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植,艺人被陆续组织起来。

1956年曲艺艺人登记时,分布在南京、扬州、镇江、泰州、海安、东台、南通、淮安和上海的扬州评话艺人增至87人。登记后,有扬州评话曲种的各地的曲艺团曲艺组相继建立,招收学员,传艺授业,使扬州评话艺术后继有人。

扬州评话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同时艺人在创作和表演中还十分注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扬州评话的结构几乎都用以书中一个人物串书、线到底的形式,而不同于北派说书人物主宾配合、单笔攒笔并用、事件复线发展的结构形式,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巧妙地运用风俗性的生活细节丰富书情,各地评书评话都有此追求,但在扬州评话尤其讲究,这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笔者从黄老先生主讲“扬州评话的前世今生”中了解到说演《三国》者以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李国辉、蓝玉春最为影响深广,为后世所宗法,号为“李派”和“蓝派”;李国辉所传8个弟子时称“八骏”,其中的康国华以说演孔明角色见长而有“活孔明”之誉,由他开创的《三国》说演风格人称“康派”。说演《水浒》的名家有邓光斗,以表情动作精彩而获“跳打《水浒》”之誉。后来艺人王少堂在继承前辈《水浒》书艺的同时,发展了其中的宋江、武松、石秀、卢俊义等四个“十回书”,自成一绝,人称“王派《水浒》”。

扬州评话的代表人物王少堂(1889年-1968年),评话艺术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王少堂七岁随父学艺,九岁登台演出,十二岁正式行艺。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仅继承父亲的书艺,而且继承了伯父的优点,并且兼收同行之长。2018年10月7日,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扬举行,会上首次揭晓了牡丹奖获奖名单,中篇扬州评话《玉山子传奇》荣获节目奖。

黄俊章告诉笔者,现在镇江还坚持说扬州评话的只剩下他一人。每周六、日,他还在镇江名胜北固山用扬州评话说《刘备招亲》。还专门编创了扬州评话段子《西津渡的故事》,在西津渡说给游客听,让游客来此游览时过把扬州评话瘾。

最近黄老还倾力传承评书文化,在镇江的中小学发现了8名小苗子,对他们进行辅导,培养扬州评话传承人。

现在的黄老,已进入“人书俱老”的境界,他的评书表演之所以获得大家的热捧和好评,说表清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中穿插了一些日常生活的桥段,让整场表演更具真实感,甚至出现了很多电影中才有的“穿越”内容,让观众听来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现代感,而这也正是黄老与时俱进的地方。

我们衷心希望黄老这位扬州评话的非遗传承人健康长寿,带领镇江一批扬州评话热心人撑起在镇江的一片天。

ȡ

л֧֣һŬ!

ɨ֧
ɨͣ˵پͶ

֧ɨһɨɽɨŶ

责任编辑:顾华琪 步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