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90后作家邹佩:我依然会深情地活着,不负生命

来源:    作者:郭瑞丰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18     

编者按:深情地、有生命感地活着,于邹佩而言,是她活着的方式的最好诠释,是她对生命意义的强烈感知,是她用一个年轻人成熟且敏锐的思维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更是一个从90年代的理想主义时代而来却对今天流行的“成功学”和“金钱至上”并不感冒的新时代崇尚自由、追求美学最具有代表的一股清流。

《新华访谈网》原创报道  特约记者  郭

图:邹 佩

1990年2月,邹佩出生于陕西省咸阳市。像其他出生于传统家庭里的小孩一样,邹佩乖巧、懂事、敏感、单纯、内向,幼年时代村子里同龄的小孩不多,再加上家里管教严厉,所以邹佩幼年时期的朋友就只有村子里几个要好的女孩子。放学后的邹佩或者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作业,或者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安静地看书。

90年代,课外书匮乏,尤其对村子里的一所小学校而言,课外读物更是少之又少。家长们更多重视的是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数学和语文。有时候,班里偶尔有哪位同学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时,邹佩便会第一时间借来阅读,哪怕晚上不睡觉,邹佩也要读完,以便第二天还给同学。看着女儿如此酷爱读书,邹佩的父亲便经常从微薄的收入里省下钱来为邹佩买课外书,骑自行车带邹佩去县城的书店读书,这一读就经常到了天黑。父亲不忍心打扰女儿读书,只得在旁边陪着女儿读,这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县城书店店长的记忆里,尤为深刻。

邹佩的父亲也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懂事的父亲便主动辍学,用不到20岁的年纪挑起了家里的担子。邹佩的父亲虽然没有机会读大学,但他却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在上学期间,数理化、史地政样样成绩名列前茅。邹佩的父亲爱书和爱读书到了哪种程度?邹佩父亲至今都保存着自己上学时候读过的书,尽管多数已然泛黄,但邹佩的父亲从来不舍得丢掉,邹佩上学的时候,每到周末,邹佩的父亲就早早叫他的女儿起床读书,女儿在院子里大声读,父亲在旁边小声读,一直到邹佩高中毕业。

邹佩的父亲在对女儿的教育上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陪伴,这也为今天的邹佩打下了基础。

邹佩在幼年时期即显示出了文学创作上的天赋。大约在邹佩四岁时,一个冬天的早晨,门外雪花簌簌,邹佩推开爷爷家的门,门外一片银装素裹,邹佩即兴,做了这样一首诗:白雪三千丈,房屋里面藏;不分房和雪,一片白茫茫。旁边的父亲看到女儿在文学上有着这样的天赋,连忙打电话给当时还在陕西师范读大学的弟弟,嘱咐邹佩的三爸周末回家时多带点课外书,顺便多引导引导女儿。

邹佩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她有三个爸爸,她的父亲和父亲的弟弟,由于邹佩从小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因此惹得所有人都很喜爱,尤其是这三个爸爸,一有好东西,马上带回来送给邹佩,因此,邹佩的教育也离不开她的三个爸爸。

邹佩在上学期间,偏科有点严重,文科成绩相当好,作文次次是班里的范文,但理科成绩常不尽人意,高中时期的邹佩物理、化学成绩十分差,每次考试,150分的试卷邹佩最多只能得70分。在这种喜文厌理的情况下,邹佩却在家人的劝说下不得不选了理科。出生于一个传统家庭里的孩子,父辈的观念比较保守,认为理科毕业后就业范围广,一直在父母庇佑下长大的邹佩自然没有反抗,只得读了理科,以至后来邹佩读大学的专业也是听从父母,读的是西安电子科大的通信专业。但还别说,邹佩对这个专业并不讨厌,虽然整天打交道的都是些程控交换机和移动基站、信号塔、美化天线等,但邹佩在这个学科上成绩并不差,甚至名列前茅。可见,邹佩在一个自己兴趣不大的专业上下了多少工夫,以至于毕业的时候邹佩所有学科的平分成绩在92分以上。

邹佩的大学过得充实且忙碌,既是学生会干部,又是社团联合会副主席,虽然每天学业很重,社团工作也不轻松,但丝毫不影响邹佩对文学的炽爱,只要一有空,邹佩便会去图书馆,一泡就是整整一天。邹佩的寝室同学经常开玩笑说,“你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呀,一大早你还在寝室,一会就见不到你人了。”

邹佩大学期间经常会在QQ空间写各种随笔和散文,也经常会用笔记在小本子上,毕业的时候,邹佩的摘录本和记录本厚厚一沓。毕业之后的邹佩,在一家国有企业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平日里工作特别繁忙,但邹佩能把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利用得很充分,早上起床,上班路上,下班后,周末,邹佩都在阅读、写作和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多文艺青年奉为圭臬的游戏规则,但邹佩却一个人经常用所有的空闲时间去身体力行。每次假期约见她的时候,总见她在路上。她虽然忙,但她却能把工作、生活、人际圈子平衡好,当然,还有不断地行走。

邹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手做好记录,或用小本子,或用手机,或用电脑。邹佩收藏的做满笔记的小本子多得不计其数,邹佩写字用坏的电脑也有好几台。她对文学的虔诚,对文字的尊重,对厚重生命的神情渴望,更对人生的责任感,有着常人不可理解也不得不钦佩的东西在里面。

邹佩大学时期的一位老师曾这样评价邹佩:“邹佩作为一名工科女,但对文学情有独钟,哪怕学业和工作再繁忙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这种坚守是对人生的虔诚,是对文学的虔诚!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正是这些雨后春笋般的坚守者,才能传承文学的圣洁,最终担当着新时代的文学使命,从而为伟大中国梦增光添彩。”

邹佩从未刻意想过成为一名作家,她因为真实温暖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感染了很多读者,她更在无形中鼓舞和激励了很多深陷迷茫中的朋友。2018年秋,她的散文集《青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行走》一书红遍了很多高校,成了学生们的青春成长手册,在很多个城市成了上班族迷茫期的一剂良药;在一部分管理层的办公室成了四五十岁大叔忆年轻时候的自己的一壶茗茶。她因书籍出版走红是一种偶然,但她在文学上的天赋及在行为上的坚守,令她走红成为一种必然。《中国企业报》评论员丁明豪这样评价邹佩:“我们可能因为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上一个人;也极有可能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喜欢上他的文字作品。是邹佩让《青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行走》成了网红,还是《青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行走》让邹佩成了网红,我并不能下一个确定的定论。但邹佩绝对是一个第一眼就能让人喜欢的女孩子,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

90后的邹佩有着很多90后的粉丝,这不仅是因为她漂亮、善良和善解人意,而更是因为她的勤奋、努力和执着追求。她最美的,不是凭栏微笑的表情,而是她在生活中挣扎和咬牙流泪的样子。” 那个在各种讲台上端庄漂亮、自信洋溢、娓娓而谈的邹佩在生活中其实也就是个小女孩,她害怕过,挣脱过,质疑过,恸哭过,她又在勇敢地打破世俗。尽管社会这趟浑水很脏,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地方。那一低头便能碰撞到的那汪娇羞与清澈的面庞,便是邹佩这般阳光明媚的模样。

对于生活,邹佩更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洒脱,她身上有着三毛的影子,真实、热烈、爱自由,但她又不同于三毛,她永远是她自己,那个乐观、向上、清澈的自己。当有人称赞她像谁的时候,她说:“我谁都不像,我也谁都不是,我最像的是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邹佩用自己年轻的力量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她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深情,更有深度。她从不辜负生命,也尊重和崇尚生命。邹佩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美是一贯到底的。她心怀赤诚,热烈美好,永远都是18岁的模样。

对于爱情,邹佩很坦诚,也很真诚,她是个对对方物质要求极低的人,在她认为,好的感情一定是互相对上眼的,一定是三观一致的,一定是相互理解和包容的,一定是在精神上产生共鸣的。她认为,只有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日子才会如蜀葵一般向着光芒那方生长。她还说,就算这个世界很繁杂,我依然会深情地活着,不负生命

作家很多,年轻的作家更多,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文艺范十足的女作家,但像邹佩一样,不回避,不逃避,不畏惧,敢于发声,敢于写最真实、最有力的文字的作家不多。邹佩的这些文字,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一旦钻进文字,邹佩便会用最质朴鲜活的故事,最忽明忽暗的人性,最清新隽永的文字,最和煦饱满的情感,为自己也为所有人呈现出一个翠绿欲滴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你,有我,有他。

所以,多几遍读读邹佩,你便会读懂她。

 

作者简介郭瑞丰,人民日报海外网能源频道总编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ȡ

л֧֣һŬ!

ɨ֧
ɨͣ˵پͶ

֧ɨһɨɽɨŶ

责任编辑: 中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