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精神,持续推进信息技术领域新工科建设。12月5日,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三届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达内教育集团技术副总裁郭陟受邀出席,并做《AI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方案助力新工科建设》的主旨演讲。
会议吸引了来自联盟各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成员、高校会员单位代表、企业会员单位代表、开展新工科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高校、企业约600名代表参会。会议当天总计56万人次在线上进行观看。
达内AI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方案,助力新工科建设
郭陟介绍了达内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本科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郭陟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体验教育实践上,达内协助高校建设24个AI体验中心,组织400多场体验式课程。
发言中,郭陟分享了达内人工智能递进式项目课程、模块式项目课程、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实训教育实践、场景式项目课程教学环境、产学研班实战项目教育实践、达内教育服务13条和师资培养服务赋能实践的内容。
郭陟介绍,新技术浪潮下,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力图谱
郭陟认为,新的技术浪潮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是跨学科和多元交叉的知识结构,这是对于新时代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点。其次,对于新时代的人才,郭陟表示应该具有一些特质,比如说需要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愿意探索,愿意挖掘,同时又有创新意识,可能还需要有责任心,要有自信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会驱动他不停的向前,把一件事情持续的做下去,对于个人来说也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另外,还需要具备一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自我情绪、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有团队协作能力。像这一类人才,郭陟表示,现在看最可行的是集合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力量,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
达内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助力高校实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突破
达内的产教融合方案提出了一整套课程体系,最上层是资源层,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毕业,达内针对从通识教育到专业课程,提供一整套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并且它是会落地到实体东西上面,比如说在应用层,我们有四个中心,有应用创新中心,有应用体验中心,有综合教学实验中心,承载专业课的实施,综合实践中心,承载综合实践课程,最后是综合实战中心。应用层的四个中心,是有一系列的软硬件产品进行支撑,课程也好,应用也好,最后落地实施效果离不开服务。
现场,郭陟重点介绍了达内在课程方面的实践,他介绍达内的课程都是项目贯穿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色。比如说通识教育阶段,更多是体验式的项目课程,在专业课程阶段,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组织成递进式的项目课程,另外一种模块式的项目课程,到综合实践阶段,让学生在场景式的项目课程中进行学习和锻炼。
在专业基础课阶段,郭陟介绍,达内有两种授课方式,一种采用递进式的项目课程,课程组织是按照软件工程的阶段来组织的,先有需求分析,再走系统设计,然后到可以功能开发,先开发一个原型,再通过迭代、精化方法,再进行后面的课程学习。第二,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论,提升他的工程管理的能力。
针对专业课,郭陟介绍,达内更多采用实训的方式进行实践,目前累计针对近万名学生开设了学生的实训课程,既有到各个基地的实训,也有在校内的实训。到综合实践阶段,达内推荐采用的是一种场景式的项目课程,组织方式大家可以看这个图,我们把整个项目场景构造成一个真实的软件公司,学生从进入项目组,相当于进入软件公司,并且整个项目的运作也是参考软件公司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管理措施都是对学生特定能力会有一些要求。所以场景式项目课程,我们更多是一种真实环境的训练。
上面这些课程都是通过达内集团13项服务来进行支撑的,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转移,第一个是课程转移,第二是资源转移,最终实现能力转移。在13项服务里面,郭陟介绍,达内最核心的就是师资培养服务,这里列了9项,比如说教师的在线研修,讲堂直播、线下研修、科研课题的合作、实践课程的开发、教材教具开发、教材翻译,共建教师共同体等9项服务,达内希望能够助力高校,实现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的突破。
郭陟最后介绍,2018年达内集团联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发起了“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院的项目,落地校很多采用达内的方案,包括产教融合的架构,以及建设过程,都是达内跟学校共同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是达内整理出来的最佳实践,未来也愿意与更多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探索。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的原动力,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实现产业的变革,产业的变革自然会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达内的AI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方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迎合技术趋势,根植于企业需求,助力高校新技术人才培养,推动新工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