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天津滨海新区神堂海港,热闹且繁忙。太阳每一天都会在这里洒下津门的第一缕曙光,映衬着渔民们黝黑而幸福的面庞;春风拍打着刚刚满载而归停靠岸边的渔船翻起阵阵波浪,可爱的水鸟们则盘旋在上空兴致勃勃地为渔家的收获而歌唱…
2024年5月2日,来自天津青年梦想家研学团的学生和家长们,早早地集合在汉沽的大神堂海港,等待开启为期一天的渔家寨上活动,在这个难得的小长假里享受一下吹海风、观海鸟、赏朝霞、拾贝壳、学非遗、品海鲜的“小快乐”。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主题,“神堂海港”、“花会朝阳”、“海味寨上”和“非遗魅力”,活动层次和内容丰富多样,犹如一场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盛宴。
首先,在本次特邀专业讲师刘翠波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浩浩荡荡地进入海港码头进行参观。海风吹拂,令人舒爽,天空湛蓝,旗帜飘扬,每个人瞬间被这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场景和难得一闻的气息所吸引而兴奋起来。
刘翠波老师是渔家非遗文化传承人,青岛海洋生态研究会特约渔家文化研究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他的讲解风格自然、情绪饱满,讲解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既有海洋生态和盐渔文化,又有航海物理和法律人文,“伯努利定律”、“澳大利西亚”、“水鸟种类”、“古人的智慧和发明”…等等,听得大家入了神,孩子和家长们都饶有兴致地和刘老师互动提问,探寻讨论,同时也被刘老师的博学多才和阅历丰富所折服。
接下来,大家转至朝阳花园,欣赏了一场盛大的汉沽非遗和民俗表演。汉沽区朝阳花园社区党委冯书记和主持人王老师通过多方面努力协调安排,将汉沽区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了完美的整合与呈现。在这里我们有幸欣赏到了濒临灭失的民歌绝唱“渔家号子”,刘老师本人也将和他的十几名70多岁高龄的老队友们奔赴北京参加节目录制,让这项非遗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同时,我们也欣赏了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汉沽花会表演,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当地的民风淳朴和扑面而来的热情好客。最令人震撼的要数位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艺术类首位的“汉沽飞镲”。这项民间传统艺术起源于清朝光绪初年,曾用于出海作业,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喜庆活动及酬神。历经上百年得以传承至今,靠的是几代传承人的不断努力和耕耘。我们看到了最小的传承人不过几岁,但表演时一丝不苟,精气神十足。整场演出真是锣鼓喧天、龙腾虎跃,表现了渔民们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勇敢无畏的气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精彩的演出也博得了在场的观众们一阵阵掌声与喝彩。
在“海味寨上”这个环节中,大家以“吃”的方式体验了另一项独具特色的汉沽非遗制作技艺 --“八大馇”。据史料记载汉沽地区约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有人群居住,以制盐业为主,其饮食结构以粗粮及用海水煮水产品为主,制作极为原始,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这种既原始又有明显特色的烹调技法在特定的人群构成条件下便形成了“馇”技,并成为天津沿海地区的一大特色,原料中以蚶子、鱼、八带、墨鱼、虾等八种最经典最有代表性,所以才有八大馇的封号。
最后的“非遗魅力”环节中,大家跟随另一位特邀专家讲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蛏头沽虾酱”制作技艺传承人董春凯老师一起来到了他的工作室,学习和体验了虾酱的制作工艺,同时还利用自己的虾酱作品亲自炒制并品尝了当地的特色菜品,在“五一劳动节”真正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董老师的讲解不急不徐,娓娓道来,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确保每个人的“虾酱作品”成功出品。
在此之后的“汉沽非遗博物馆”参观环节中大家了解了更多汉沽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将活动中大家的所见所闻和非遗项目深入总结完美呈现,也为此次研学活动点下了句号,标志着此行完满。
一天的非遗研学活动,相信大家都是不虚此行,收获满满。活动后宋硕洋同学还在群组中分享了他根据此行见闻亲手绘制的手抄报作品,令研学老师们不禁欣慰和赞叹,能在孩子们的通识教育中提供一点点帮助,活动组织的辛劳全部烟消云散。有道是最美人间四月天,希望我们此次的非遗研学活动终能不负春光,不负遇见… (韩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