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

来源:    作者:张志军 刘宝泽 王玉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8-05     

——江苏涟水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

■张志军 刘宝泽 王玉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境等方方面面,文化在其中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农村塑魂铸魄,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近年来,江苏省涟水县委县政府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理念,在运用系统化思维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成效。

春华秋实结硕果,风劲扬帆正当时

涟水,是一座积淀深厚的历史古城,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在薪火相传中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近年来,涟水县委县政府围绕发展高质量文化目标,先后出台了推动文化振兴的一系列改革文件,一批重要成果不断涌现。从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落成到滨河新城科技文化中心的全面启动;从淮剧村官现代戏第一部《鸡村蛋事》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到第二部《留守村长留守鹅》获省文华大奖,并成功入选“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剧中演员许晴荣登第28届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配角奖榜首,成为该奖设置以来全国县级剧团唯一获此殊荣演员;从《二娃摔跤》、《大圣归来》远赴保加利亚、俄罗斯、韩国演出到院线电影《小猫爱上鱼》的顺利开机、云锦《红楼梦》百米长卷走出国门;从中国淮海锣鼓之乡、中国淮海琴书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到全国“双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全民阅读先进集体、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从国家艺术基金、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到厅市合作、市“双名”工程资助项目。涟水大文化建设捷报频传、声名远播、影响广泛,涟水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更加充分,健康向上、勇争一流的精神得到有效释放,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安定和谐稳定。

墙内开花墙外香,百花齐放春满园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近年来,涟水县委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主题主线,紧盯“五更四美”目标定位,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

一、立足本土、挖掘特色,让乡土文化“香”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振兴乡土文化。同时,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一是文艺创作接地气,把“土特产”打造成“畅销品”。淮剧、淮海琴书等传统文化市场一度受冷,涟水县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例外”的特殊要求,打破壁垒,鼓励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坚持“两放”,放开手脚增活力、放开市场增后劲。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贤达、文化能人领办、创办、合作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产业;支持各类文化单位走出去、请进来,充分整合体制内外两种资源,实现跨县、跨省、跨行业合作。县淮剧团创排《鸡村蛋事》时就首次采用剧组制形式,吸引省著名编剧袁连成和上海淮剧院著名花旦演员邢娜加盟该剧,实现重大突破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通过整理老戏、编演新戏,聚焦现代戏,组建新剧组,为不同的演员“定制”角色,更让剧团好戏连台、“名利双收”,粗略统计,从2011年到现在,县淮剧团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就达15项之多,演出任务也是几年前的大几倍。演出多了,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在内容形式上,不贪大求洋接地气、不墨守成规干创新。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聚焦百姓故事,清新田园风采,以老百姓熟悉喜欢的形式来表现、展示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传达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真正把传统文化“土特产”打造成百姓喜爱的“畅销品”。现代淮剧村官戏三部曲大获成功,唱响首都、惊艳上海。淮海琴书《良心债》获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嘉璐的点赞,民俗表演《二娃摔跤》、《大圣归来》赴韩国、保加利亚演出。《安东呱话》呱出了正能量,新华日报以《“呱大姐”开讲,入脑入心》为题,对《安东呱话》宣传十九大精神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报道。红窑云锦、毛爨书法、高沟酒酿造等文创产品,更是远销海外、倍受欢迎。二是名家培养走基层,把“土专家”培养成“正规军”。“土专家”根植于乡土、活跃在基层,他们或有绝活技艺,或有专业本领,有的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也有的是乡土文化老专家,他们都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涟水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光环,创新人才集聚机制,设立涟水名家名人资料库,把这些“土专家”、“田秀才”聚集起来,给予政策支持,为他们组织培训、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亮出绝活、拿出作品,投身涟水的文化建设,争当一名名副其实文化战线的正规军。同时,涟水启动实施“新老乡贤回归” 工程,以乡情为纽带,县乡村三级联动,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全面实施新老乡贤回归工程,弘扬乡贤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使乡贤的正能量逐渐内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道德自觉和创业动能。目前,涟水拥有省级以上各类文艺名家100多人,选树新老乡贤200多人。培育壮大南集小淮剧、江苏青春歌舞团、前进淮海琴书等民间院团30多家、自发性群众文化志愿者社团组织100多个。三是遗产保护全覆盖,把“老字号”转变成“新品牌”。涟水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发展中县份,民风民情淳朴,文化底色鲜明。近年来,涟水以乡土文化文化振兴“8700”行动计划为契机,围绕传统的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缘文化、水利文化、戏曲文化、云锦文化8张 “老字号”文化名片,在全县组织开展“讲百村故事、保护百处传统民居(建筑)、建设百个乡村记忆馆(文化大院)、组建百支民间文艺团队、修缮百处红色纪念碑(亭)、重新认定百家涟水老字号、打造百个特色文化田园乡村”活动,传承发展涟水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老字号”注入“新活力”,成为涟水地方文化的新品牌。至目前,全县共梳理认定不可移动文物点18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申报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0多个,新建各类非遗传承基地20多个,新增各类非遗传承人136人。培育市级以上知名(著名、驰名)商标85个,其中,“今世缘”、“国缘”、“缘绿”、“苏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县级以上“老字号”9个,“高沟”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新建10个特色田园乡村,高沟扁担村、红窑夏楼村被列为市级试点村,红窑云锦、前进琴书、南集戏曲、石湖民俗等“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初现雏形。

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让文化阵地“富”起来。阵地是先进文化的基本依托,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场所。只有坚持重在建设,不断壮大主流文化阵地,才能不断增加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涟水县把文化阵地建设放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促进文化阵地更加普及,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一是高点规划,全面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涟水围绕全县“融市入海,五化联动”发展战略,坚持每一个项目都聚焦文化民生、每一座建筑都彰显文化特色,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以及与滨河新城、西游记文旅区、古淮河产业带等重大项目对接,编制完善《涟水县“十三五”文化繁荣发展规划》和各类文化专项规划、特色规划。目前,县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毛广淞爨体艺术馆、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好人馆建成开放,县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图书馆、古盐河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有序推进;五岛湖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滨河新城科技文化中心、今世缘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和古淮河生态休闲文化中心“四大区域特色文化中心”全面启动,五岛湖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今世缘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已先后创成国家4A级景区。二是多元投入,全面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涟水以《公共文化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后盾,通过“一确保、三结合”,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目标考评体系、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力推进。“一确保”是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向上争取一点、政府配套一点、乡村自筹一点,依法确保投入和建设的主体责任。“三结合”是与乡村区划功能调整相结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加大多元投入扶持的力度;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文化底蕴挖掘力度。2016、2017年,第一、二批125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达到省“八个一”标准;今年,第三批73个正在推进,确保2020年实现村居全覆盖,同时打造100个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全面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三是整合资源,全面推进特色文化平台建设。近年来,涟水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涟水元素,着力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载体中提升涟水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涵。深挖历史文化价值、延续城市文脉,全面启动老城临淮门中山路古街、安东七坊非遗街区和新城朱码“水文化”主题公园、涟水湖生态公园建设,安东七坊非遗街区已初具规模。开展“有景有文有故事”城市小品建设工程,每年打造、提炼、精选10个凸显文化特色的城市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结合书香城市创建,政府主导,鼓励支持涟水籍文化名人、在外乡贤回乡兴办工作室、名人书屋、乡贤馆、村史馆、陈列室、阅读新空间等特色文化场馆。目前,已先后建成毛广淞爨体艺术馆、朱凡纪念馆、陈登科陈列馆、王嘴村史馆等乡贤馆、村史馆69个。

三、注重传承、创新打造,让文化品牌“靓”起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推存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固本溯源,做强老品牌。涟水向来具有崇教尚文的优良传统,素有“安东出才子”的美誉。乡贤文化一直是其一张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名片。近年来,涟水以培育新时期“好人文化”的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涟水好人·德馨安东” 主题活动,创新乡贤文化。在全国率先设置电子好人馆,开设涟水好人网,荐评涟水好人、新乡贤典型;利用公共建筑、文化景观和传统民居建设乡贤馆、乡贤广场,提升了乡贤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2017年以来,全县2人当选中国好人、4人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6人当选江苏好人,当选人数位居全省前列,新乡贤文化品牌在涟水越发响亮。同时,涟水进一步深度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十大宣教示范基地”培育行动,先后打造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让红色文化底色越发鲜艳,信仰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忠诚的力量、奉献的力量等在涟水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二是包容开放,叫响大品牌。高沟酒是涟水的支柱产业,也是涟水传统产业的排头兵、地方酒文化品牌。向文化要空间,是新常态下市场向企业提出的新要求。1996年8月25日,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沟酒酿造者们,将包容了人与人之间美好情谊的“缘”作为自己新品白酒的诉求,“今世缘”品牌破茧而出。进入“十三五”,今世缘更是“三管”齐下,升级文化营销,全面构建“今世缘喜庆+”项目,由“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创建今世缘国家4A级旅游区,着力打造以古法酿酒自助体验为亮点的高沟酒非遗保护区,以今世缘·等着我博物馆等为重点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新动线;创意规划中华缘文化主题园,全方位展示缘文化,把“今世有缘、相伴永远”的理念升华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信仰。“今世缘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胜利”,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对今世缘特色的文化营销和品牌创建给以最精辟的评价。三是创新融合,打造新品牌。20年前,涟水的打工仔把世界非遗、中国皇家至尊的云锦织造技艺带回了涟水,先后创办了天宫、华夏等云锦织造公司。20年砥砺奋进,20年专注创新。2018年3月10日至5月27日,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由文化部驻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与瑞典卡尔米勒斯雕塑博物馆于联合举办《中国云锦·红楼梦长卷》展览成功举办,专题展出我县天宫云锦生产的百米“红楼梦云锦长卷”和《红楼梦》书籍、图片和研究文稿等,此展被列入为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2018年上半年重点展览项目。历时10年,18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天衣无缝”专有技术,128米、宽1米的“红楼梦全景图”,3000多个人物,其彰显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中国的工匠精神令世人震撼,开创了我县文化走出国门的先河,被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称为向瑞典人民打开了一扇直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是贯彻习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精彩篇章。

四、引领融合,助力发展,让文化元素“活”起来。坚守文化立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必须运用系统化思维,牢固树立“+文化”“文化+”的融合发展理念,才能实现文化包容性增长。一是让文化点亮生活。传统文化其实一直活跃在百姓中间。近年来,涟水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焕发其主人翁精神,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种”好自家门口的文化田,收获属于自身的快乐心,真正做到“左邻右舍齐登台,吹拉弹唱乐翻天”。变单向送文化为双向选文化,提供和配送群众喜闻乐见、有地方特色、充满正能量的优秀特色公共文化产品。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大力实施以“环境美、庭院美、家风美、风尚美”为主要内容的“四美”在农家创评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立家规、建家训活动,在未成年人中组织“我说我家的家风”征文活动,组织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评比,同时,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我们的节日、文明镇村创建、“最美”寻找等活动,推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涌现出中国好人--蒋秀英、江苏好人--韩海萍、江苏百佳孝星--刘玉庆等一批孝老爱亲典型。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着重继承和优先享用,在经济发展、口袋富裕的同时,脑袋也更加富足,从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艺术地生活、快乐地栖居。二是让文化融进产业。传统文化的根基越深,文化产业发展的底子就越厚,融合创新的着力点就越多。涟水在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充分确立“文化+”的创新理念,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意与市场融合,开启文化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新纪元。华夏云锦被国家、省版权局授予国家版权示范基地,天宫云锦申报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皇家之音乐器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海润金艺文化中心、安东七坊街区项目全面推进,环球之星、帕加尼、海润金亿影城建成营业;以今世缘老厂区为核心的“品尝百年老酒、留住古镇乡愁”特色工业文化旅游小镇纳入市盘规划,并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验收;集会展、餐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保滩“百花园”初具规模,保滩镇列入全省农业特色小镇名录;五岛湖4A级文化旅游景区通过验收、五岛湖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公示名单;红窑云锦产业园成为国内最大的手工云锦生产基地,国内80%云锦产品和80%云锦织造能手都出自涟水,拥有各项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多达上百个,所在乡镇为市级云锦文化特色小镇;成功打造百花园、百药园、百果园、红窑金鸡坨生态农庄、五港镇苏淮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特色文化旅游区,2017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2.85亿元,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三是让文化放飞梦想。梦想无疆,凿路而行。近年来,涟水充分运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载体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主动设置议题,大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纪念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彰显涟水鲜明的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大格局,创新传播方式,主动融入海外机构、“一带一路”、文化节展和各类品牌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传播格局,讲好涟水故事,提升涟水文化影响力。放大云锦《红楼梦》百米长卷走出国门效应,利用涟水淮剧、红窑云锦、今世缘缘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通过表演、展演、交流、合作等形式,搭建平台,开辟途径,推动涟水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形态之一。文化的发展繁荣必将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而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也必将促进文化的全面进步。涟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体实践,为我们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启示一:政府主导是乡村文化振兴之“基”。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导、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涟水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专题召开全县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先后制定出台《十三五涟水县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强化思想引领实现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及其三年行动方案和《关于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投资近3亿元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设立300万元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引领和激发各类社会主体、个人参与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科学跨越发展考核体系,实行全程跟踪,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启示二:乡土文化回归是乡村文化振兴之“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涟水立足本地,深入挖掘自身传统的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缘文化、水利文化、戏曲文化、云锦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实施非遗入户、文化产品入展、文化符号上墙、传统礼仪进家、文化景观进村等一系列乡土文化回归计划,从“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打造了乡土文化感知体验系统,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地方的文化品牌。事实证明,只要加大力度挖掘、保护、重现好每个乡村独有的风俗、礼仪、戏曲、饮食、手工制作等乡土文化形态,就一定能为群众刻下乡愁记忆、延伸文化命脉。

启示三:惠民利民是乡村文化振兴之“本”。文化振兴的根本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为衡量尺度。现代淮剧村官戏三部曲能够红,就是因为它“是老百姓的戏,是老百姓愿意看的戏,更是老百姓看完后能够记得住、传得开的戏”。百姓大舞台的红火,就是因为它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唱出了老百姓心声和情怀。

启示四:创新驱动是乡村文化振兴之“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践证明,乡村文化振兴同样离不开创新引擎的驱动。比如,涟水县淮剧团创新建立“剧组制”,有效破解了人才短缺的瓶颈。云锦文化与红楼梦经典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文化走出国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等等。

启示五:融合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之“要”。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的振兴也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切实做好新时代“文化+”这篇大文章。文化与产业融合,推动了产业兴旺;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推动了生态宜居;文化与宣传教育融合,催生了乡村文明,带来了治理有效。其发展效果与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不谋而合,推动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融合,必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必将实现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文化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编辑 杨信

 

ȡ

л֧֣һŬ!

ɨ֧
ɨͣ˵پͶ

֧ɨһɨɽɨŶ

责任编辑: 中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