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三问

来源:    作者:刘广波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02     
■刘广波
  沂蒙,一片血染的山水,一方神奇的土地,和土地上那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和不朽的符号!
  七月流火,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孟良崮战役遗址,在红嫂展观区……全国各地的人们透过这一座座灿若星辰、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体悟到了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聆听一段段解说,观看一个个战争画面,寻找一段段细节,瞻仰一件件遗物,让人灵魂受到洗礼、精神震撼。穿行在红色的土地上恍若走进烽火硝烟的岁月,在这段厚重的现代史中笔者不禁疑窦重重:
一问:台儿庄歼灭战为何不体现60军英雄事迹?
  
  当儿时,电影《血战台儿庄》里塑造的英勇形象就成为我们那一代人的精神追求,至今记忆犹新。
我怀着迫切的心情,第一次走进位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时才发现真正正面抵抗日军的还有一支不为人知的精兵劲旅:国民革命军第60军。这是一支主要由云南地方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虽然在蒋军嫡系眼中这只是“杂牌军”,但在抗战爆发后,这支军队并没有在大后方偏安一隅,在踏上抗日征途后同样承担起挽救民族于危难之际的重任。
  1938年4月中旬,日军以主力板垣、矶谷两师团及伪军刘桂堂部约三万余人,再犯台儿庄。为阻敌南下,60军奉命增援。由于白祟禧、孙连仲未将前线真实敌情告知,21日拂晓,60军未曾展开即与突入之敌不期而遇,经过两日激战继而转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在不到四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往复厮杀。敌人于是改变进攻方向,企图一举攻占禹王山,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60军奋起迎击,苦战十余日,日寇时而全面出击,时而重点进攻,均被60军击退,战略要塞台儿庄,仍在60军固守中。日寇再次改变作战计划,主力从津浦铁路南北两段向徐州大迂回,企图一举歼灭我徐州地区数十万大军,60军顽强抵抗展开突围,沿途与日寇展开激战十余次。经此血战,60军战前的十四个团4万余人,仅余五个团。
  60军将士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第183师师长陈钟书,出征途中常语:“数十年来,日本人欺我太甚,这次外出抗日,已对家人作了安排,誓以必死报答国家。”最终捐躯疆场,马革裹尸。连长黄人钦,在凤凰桥一带战斗中阵亡,在其身上发现一封致新婚妻子的遗书,其中一段写道:“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团长莫肇衡战斗中英勇冲杀,中弹倒地,后送途中以衣溅血书“壮志未酬身先死”七字于道旁石上,随即牺牲。
  冼星海和田汉夫人安娥为激励云南子弟兵英勇抗击日寇,共同创作了一首军歌——《六十军军歌》。至今听来,声犹震耳,雄壮有力,铮铮强劲,撼人肺腑。
  穿越时光隧道,回望远去的硝烟。伫立在威严的陈列馆前,仰望无数弹孔横擦的城墙,70年前台儿庄一片焦黑的山峦仿佛就在眼前,可以想像战斗之惨烈,场面之悲壮。
  这么一支勇于担当、骁勇善战、以抗日救国为己任,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战旗上写满荣光的军队,为什么在国民党的军史上却只字未提呢?在纪念馆一个新布置的展厅里笔者找到了答案。但是,让人心生悲恸。据悉,李宗仁跟时任云南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13路军总指挥的龙云此前就有芥蒂,继而将个人仇恨带进战争,并想方设法使之消失于人世。个人的恩怨不应湮没民族大义,60军数万将士的生命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让血写的历史永沉迷雾海底。60军将士看淡生命的长短,看重生命的价值。昔日远去的生命已化作壮丽的山脉顶天立地,成为历史天空中一颗颗令人敬仰的民族之星。还原历史,不仅是后人的责任,更是慰藉英灵的最好方式!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缺乏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有了英雄而不知推崇学习则更为可悲。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其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生命终有逝去之日,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
二问:孟良崮战役74师为何苦盼无援?
  时针拨回到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推进,意欲先予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华东野战军军事指挥粟裕,决定全力围歼敌之精锐74师。1947年5月14日,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74师实施围攻,经过两天的生死激战,至16日下午3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民党军呢?“张军长”被拉一把是指望不上的。直到16日下午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83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象征性地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谎称“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蹭蹭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的“战友”83师与25师都没有赶到位。
  纵观孟良崮一战胜败,如此结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与74师指挥官张灵甫的个人性格有关。刘克庄在《一剪梅》中说:“旁人笑我太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确,一场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整个孟良崮战役中国军友邻部队的不打援,导致一个机械化整编师被小米加步枪消灭的结局,张灵甫的轻敌和狂妄是直接根源。轻敌、狂妄都是军中大忌,一个成熟的军人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另一方面,也跟国民党军队内部心生离隙、亲疏有别有关。国民党军队和74师、蒋嫡系部队与地方部队素有隔阂,矛盾重重。临近战事,各部队优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密切配合,夺取胜利,而是如何保存实力,得过且过。军队指挥系统尚且如此,基层士官的战斗力必然徒有其形。由此74师孤立无援、最终被歼也就不难理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失利,恰恰反证了我军“政治建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者,此战的胜利,与陈、粟的正确指挥、各战斗单位的通力配合密不可分。此役中,粟裕以高度的指挥艺术,将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各纵队、地方民兵组织、游击队紧密配合,团结一致,有效地对敌人围点阻援,分割包围,并坚决地予以歼灭。归根结底,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民心所向、军心所向。
三问:广大“红嫂”的博大情怀从哪里来?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沂蒙红嫂”。在铜像雕塑前,在一个个展室中,在先进事迹报告厅,“红嫂”之一王换于的孙女生动讲述了其奶奶以及母亲、婶婶参加革命救护伤员惊心动魄的故事,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落泪。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驻进王换于家,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精心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类似于“王换于式”的红嫂遍布沂蒙山区,当地人说,这里村村有红嫂,乡乡有烈士。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
  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在这里,有为了确保我军顺利过河而奋不顾身跳进冷冰河水中长时间肩扛门板而患疾终生不孕不育的妇女集体;
……
  沂蒙情、民族魂——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同样,在那个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日本侵略者,某些地方的人民表现得似乎不那么勇敢,不用说女人,就是男人也都缺失“头可断,血可流,只要山河秀”的精神气概。国难当前,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全自身利益,难道不是吗?无论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有的翔实史料中,我们经常发现叛徒有之,卖国求荣者有之,给敌人下跪求生者有之,偕全家逃往国外者有之……有人曾说过,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也是一个盛产汉奸的国家……试想,如果彼时的人们能够多一些血性少一些懦弱,多一些赤诚担当少一些明哲保身,多一些同仇敌忾少一些投敌叛逃,历史是否可以改写?震惊中外的南京30万大屠杀是否可以转变为不屈与无畏的“自卫反击战”?
  那么,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环境,都不能与曾经是数朝国都的南京相提并论的沂蒙地区,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年代却涌现出如此众多的英雄模范呢?
  恶劣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沂蒙人民信党爱国爱军,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坚持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展现了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有了人民抛家弃业、舍命相随、顾全大我的根本力量和英雄主体,人民军队才能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也正因为看到了、感受到了共产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千百万翻身的群众才把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当成自己的部队,把参军支前当作最光荣的任务。
  面对死亡,面对逝去的骨肉,面对被毁的家园,他们从没有绝望,更没有屈服,始终践行最质朴的道理,用最博大的情怀,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表现出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迈志气,诠释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坚定立场和执着追求。
  追忆革命战争年代,到底有多少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有多少人拼死掩护八路军伤员并不重要,也无从查证。群体这个词是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因为沂蒙精神就是沂蒙人民一种群体自觉的精神创造。
  岁月流逝,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红嫂精神”,在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身上得以延续传承。沂蒙山是千年屹立不动的,但是沂蒙精神会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光照千秋激励后世人们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民族栋梁!
  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取得多辉煌的成就,人民这个根都不能断,人民这个本都不能忘,人民这个魂都不能丢!
编辑:杨舟
ȡ

л֧֣һŬ!

ɨ֧
ɨͣ˵پͶ

֧ɨһɨɽɨŶ

责任编辑: 中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