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网》签约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网记者 李奕萱
2019年9月24日,应中共陕西省米脂县委、米脂县人民政府、CBC建筑中心邀请,来自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网等国家级重点媒体的十名记者组成记者采风团来到了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杨家沟,这里是陕甘宁边区政府转战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居住过的小村落。
杨家沟
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脂城东南23公里的杨家沟村,原是杨家沟马氏地主家族的百年窑洞庄园,以扶风寨为主,占据数十个山峁沟渠。70年前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来到米脂县杨家沟,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生活和工作,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会议”。这里也是中共中央在转战期间,居住时间最长的一站。
1947年11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央机关,从佳县神泉堡出发,于11月22日到达米脂杨家沟村。当年杨家沟赶上了大荒年,老百姓经常食不果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知道当地情况后,及时向部队传达了一个命令,要求大家节衣缩食,省出口粮,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在杨家沟的四个多月里,毛泽东写下了数十篇光辉著作,召开了大小几十次会议,特别是“十二月会议”制定出的新的行动纲领,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本文作者李奕萱
山道蜿蜒,一行人似乎被无尽的黄土与绿色填满了视野,四周是重叠的山,最显眼的大约是那些满树满树的枣,往下望去,地上也随处可见从树上掉落下来的枣子。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正如路遥《平凡的世界》里描写的一样,再有时日便是十分热闹的“打枣节”了:打枣活动早已经开始了。一棵棵枣树的枝杈上,象猴子似的攀爬着许多年轻男人和学生娃。他们兴奋地叫闹着,拿棍杆敲打树枝上繁密的枣子。随着树上棍杆的起落,那红艳艳的枣子便象暴雨一般撒落在枯黄的草地上。(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来到十二月会议的旧址,建筑风格与想象所差无几,与几位先烈的旧居位于同一四合院内,样式古朴,似乎从久远的画卷中走来,充满历史气息。旧址会议室内依然保存完好,仿佛可以看见先烈们在桌前热烈地讨论,彼此在思想上摩擦出智慧的火光。在四合院中,旧址对面就是彭德怀的旧居,门前有两个当地人在修理花卉,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山里人的淳朴与善良。
根据指示路线,我们来到了十分期待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旧居。旧居前面是个小广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场上毛泽东主席的雕像焕然一新,新雕像带着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自信,以及一份践行民主革命的执着静静矗立。在毛泽东旧居里面,可以看到毛泽东、江青的卧室以及办公室,毛泽东旧居旁边就是周恩来旧居,这些旧居里面都只是简单的床铺或是办公用的简陋座椅,可见当时老一代革命者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
进入旧居旁边的防空洞,往上则是毛主席转战陕北的纪念馆,里面陈列的是转战陕北的图片资料以及文字资料,内容丰富。馆匾是人民文学先驱茅盾手书真迹,共分九个展室“历史抉择”、“枣林沟会议”、“保卫边区”、“小河会议”、“沙家店战役”、“神泉号令”、“十二月会议”、“军民情深”、“历史丰碑”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采用现代声、光、电沙盘一个,全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在转战陕北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黄土高原的深处,就是这样的一座不起眼的山头,隐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这是红色队伍带来的奇迹。今日,五星红旗在这里熠熠生辉,迎风飘扬,分外显眼。革命年代离我们已经远去,老一代革命者也已辞世,但这里的一切仍然保留着往日革命者的精神气节,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那个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这份红色精神将永远流传世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