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小城车市快速崛起,市占率随之提升,新迹象应引起车企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吉利、比亚迪等主流车企
近二十年来,中国小城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变化跌宕起伏:2007-2017年,三线、四线以及五线小城车市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终端销量从不足200万辆迅速攀升至接近1200万辆,市场占有率也从不足40%快速提升至接近50%,一跃成为能够与大城车市相抗衡的新主流市场。在此期间,小城车市为吉利、长城、奇瑞、长安、比亚迪等众多中国品牌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也为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别克、现代等海外品牌开辟了持续增长的新蓝海,广大车企纷纷强化“市场下沉”战略;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起小城车市快速由盛转衰,终端销量快速跌破1000万辆,甚至跌破850万辆,市占率快速回落至40%出头点,期间以小城车市为主的品牌纷纷遭遇沉重打击,销量腰斩的不在少数,甚至不乏仅剩个零头的,广大车企的“市场下沉”战略瞬间哑火;到了2023 - 2024年,小城车市强势复苏,终端销量逼近1000万辆,2025年一季度小城车市的市场占有率反弹至44.66%。
小城车市的突然崛起,关乎多数车企的切身利益。2025年一季度,吉利、五菱、奇瑞、长安、日产、哈弗、捷途有55% - 65%的销量源自小城车市,比亚迪、大众、本田有50%左右的销量来自小城车市。在2025 - 2026年,“小城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吉利与比亚迪的“榜首之争”。尽管奔驰、奥迪、宝马、特斯拉、理想、小鹏、小米等品牌来自小城的销量占比不算高,但它们都期望加速市场下沉,都不应忽视本轮小城车市所带来的新机遇。
小城车市的突然崛起,会打乱多数车企既定的战略布局。2017 - 2022年,为顺应中国车市大城化的发展趋势,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长安等众多车企纷纷制定“高端化战略”,并将其置于重要地位,这导致不少车企原本适合小城车市的大量紧凑型产品的升级严重滞后,甚至陷入停滞状态。
所有问题的核心在于,小城车市的本轮突然崛起,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到底是短期还是长期?
直接原因首推2022-2025年各级政府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短期补贴政策,对价格更敏感的小城车市更容易被刺激
谈及小城车市的突然崛起,最为直接的原因当属2022 - 2025年各级政府密集推出的一系列以短期补贴为主的刺激举措:2022年上半年,车市呈现出一片低迷态势。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购车补贴政策。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中国乘用车销量立马被拉升,由5月的132万飙升至6月的193万辆。9月2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告,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至2023年,给年底车市吃了颗定心丸;进入2023年,围绕新能源汽车,6月15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促进乡村新能源汽车消费。7月19日,财政部等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当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快速提升,新能源市占率一举突破30%,并助力大盘稳定销量;进入2024年,补贴政策强势加码,4月24日,商务部等7部门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对个人消费者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2018年4月30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补贴1万元,对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并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补贴7000元。8月16日,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补贴标准由原来的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当年,中国乘用车销量一举突破2350万辆,同比增长近9%。刚踏入2025年,商务部等8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在2024年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了报废与置换标准,而且新的刺激政策仍在持续酝酿之中……
由于小城车市家庭的收入水平低于大城,2024年中国一线购车家庭的平均收入高达28.26万元,而五线城市仅有16万元。这使得小城购车用户对价格更为敏感,2024年价格因素在大城预购用户关注点中位居第三位,但在小城却位居榜首。面对2022 - 2024年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小城车市自然更容易受到刺激,产生积极的反应;
近几年小城车市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除了刺激政策的作用外,关键还要看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尤其是长期因素。否则,一旦刺激政策退出,小城车市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短期刺激政策直接但不可持续,小城车市的再次雄起,取决于土地/资源、资本、人力、技术与制度等要素的持续投入与改善
2022 - 2024年期间,尽管一系列补贴政策对车市的刺激成效显著,特别是对小城车市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但也容易让车市患上“政策依赖症”。2024年底,相关部门就很尴尬,报废与置换补贴要不要延续,不延续,2025年中国车市可能急转直下,如延续,又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2025年初,相关部门痛定思痛,还是延续了相关补贴政策,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的终端销量突破500万,整体市场走势保持稳定。2026年呢?又得面临“更痛苦”的抉择。
小城车市的再次崛起,除了看刺激政策,更要看小城的经济环境,尤其是土地/资源、资本、人力、技术与制度等基本要素的持续投入与改善。只有经济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小城车市才能够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近十多年,小城车市由盛转衰的根源,在大城经济快速资本化,吸引了大量小镇青年,如今莫非小镇青年又回来了?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市场改革再次加速,在东部沿海地区,个体与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涌现了顺丰、申通、韵达、圆通、中通等众多由民间资本主导的新型物流企业。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开放力度不断扩大,特别是启动并成功加入WTO,大量国际资本开始布局中国,当当、卓越、ebay等早期电商企业应运而生。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依托新资本、新物流等要素,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雏形逐渐构建起来。在这一阶段,小城的劳务输出方向主要还是制造业,输出劳动力以中年男性为主。
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国际资本的加速涌入,诞生了淘宝、京东等新一批电商企业,紧接着,亚马逊、拍拍、唯品会等新的竞争主体迅速跟进,淘宝双11节等新颖的营销方式不断涌现,饿了么、美团、易道、去哪儿等全新企业也加快在外卖、出行、旅游等新细分领域的开拓步伐……多种力量共同推动下,中国互联网经济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向二线、三线省会城市和经济大市加速渗透。并培育出新劳动力群体——互联网民工,开启了吸引小镇青年的新模式,小城的劳务输出呈现出青年与中年交相辉映的现象。
从2012年开始,中国移动端互联网经济迅速普及,这进一步将国际资本来华投资推向高潮。围绕出行、外卖、物流、旅游、直播等众多细分领域,阿里系、腾讯系、百度系、字节系等,以及其背后的大资本,开展了一场场史诗级的大火拼,互联网+概念横空出世,助力互联网经济强势整合传统经济。期间,各家互联网企业就像一台台开足马力的水泵,从小城大量吸纳青壮年劳动力,小城的劳务输出全面转变为以青年为主的新模式。2018 - 2019年,随着社区电商、小时达等新商业模式快速兴起,互联网企业对小城青壮年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小镇青年大量外流,直接导致小城车市自2018年起增长势头戛然而止。
2020-2022年的三年疫情,不仅让中国经济瞬间冷静下来,同时也促使资本和企业积极反思投资策略与战略布局。由于任何商业模式的转变与优化,最终都会在劳动力流动上有所体现,那么2022 - 2024年小城车市的突然反弹,是否表明小镇青年又重新回到小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