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波
农历辛丑年的春节,刚在单位值完班,我便匆忙回了一趟大丰老家。
这些年,自从父母走了以后,我回老家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没有了父母,对我来说,“老家”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词,或者只是个概念而已,即便回去也不会逗留多长时间,更不可能过夜。这次,应大哥电话之约,我回老家看看。
晌午时分,丢下碗筷我正欲拔腿之时,大嫂转过身子对我说:“今年是爸爸去世10周年,到时你们要提前回来,做些准备啊!”我一边点头,一边端详着父亲挂在墙壁的照片,此刻,父亲临终前的遗愿也不停地在我耳边回绕。
父亲的一生争强好胜,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据母亲讲,一天早上吃过早饭,依在门框上的父亲一声唉叹,嘴里突然冒出一句:“将来我死了以后就埋在河边上”。一大早听到这些话,母亲先是心头一惊,随后责怪道:“活得好好的,你胡说啥呢?”母亲想以此打消父亲的胡思乱想,这个家一直靠父亲撑着,儿子都各奔东西另立门户了,她更希望父亲陪伴她长久一些,只有她和父亲相依为命。
然而,时隔不久,在离家不足一百米的三岔路口,父亲倒在打油回来的路上,一个月后撒手人寰。
此前,他到几十公里外的泰州市兴化一个忘年交的朋友家出礼,返程前,朋友专门从鱼塘里捞了几条大鱼让他带回来,并热情地把他送到汽车上。朋友跟他挥手说再见时,没想到他竟然回了句:“以后我再不来了,家里有事就让你大妈来。”葬礼上,他的朋友伤心地对我说:“如果知道那次就是诀别,我说啥也不让他当天就走,起码留他多住两天。”听说那段时间,他见到邻居再不像以前那样生硬,总是好话相待,这大概验证了那句古话:“人至将死,其言也善。”
大家突然意识到父亲对自己的去世似乎早有预感,否则不可能轻易说出那种不吉利的话来,只是我们没把他的话当回事。
父亲的突发离世让全家人措手不及,我知道母亲的天塌了,她哭得撕心裂肺。当我从外地回来的时候,母亲早早在村头等待了,她边抹着眼泪,边把父亲的那句要埋在河边上的话重复了好几遍,并郑重地告诉我那就是父亲的遗愿。
既然是遗愿那就非重视不可,更不敢轻意违背!我在外工作数十年,觉得自己有人脉资源,让父亲实现生前的愿望是鼻涕往嘴里流的小事。可是一打听才得知并不是那么回事,也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这让我产生了为难情绪。
几十年前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时,河边地早已分到了各家各户,我家也分得一块庄,离老家只有50米的距离,应该说把过世的老人安葬在自己家的田地里自古有之,也是天经地义。但是,当时镇里已经提出了集中安放骨灰的新要求,并且在村里划了一块地,请专业人员进行了规划设计,不分富贵贫穷、地位高低,墓穴规格一律同等,不再让村民们随意安葬家里亲人的骨灰,这样既便于管理,又节约了土地,只是这些规定,我们长期在外的游子并不清楚。母亲不停地念叨,我嘴上答应说肯定没问题,但是心里直打鼓。
夜深了,寒风穿过堂屋,我们一家人紧紧团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处理父亲的后事。我守在父亲身旁,一会儿帮着拨亮油灯,一会儿沉浸在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中。
人的一生有多种活法,可以大富大贵,也可以大起大落,而我的父亲一生平淡无奇,但是他为了这个家操劳一生,最让人难忘的是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家风。很多生活的片段如同电影一般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父亲常常因为家中贫穷,孩子多,饭不舍得多吃,在田里劳累了一天后,回到家忍着饿不吃晚饭就上床休息的情景,一直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也是我心头的痛。不知不觉中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甚至想放声大哭,借此宣泄一下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如今,父亲最后的心愿,为我出了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我估摸父亲提出这个遗愿一方面是为了子女将来上坟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天天可以守着这让他钟爱一生的家和家人;更重要的是那时尽管已经有要求统一安葬,但是凭借关系仍然可以安葬在河边上。
那两天,亲朋好友没有催促,我深知期待眼神都落在我身上。苏北农村风俗3天后就要出殡,然而安葬的地方还没着落,这可大大忌啊!万般无奈之下,我凭借自己的人脉资源了却了父亲的遗愿,把父亲悄悄地安葬在他希望的河边上,两年后母亲因伤心过度也离开人世,我便把父母的骨灰一起转移到了村里集中安放骨灰的地方。
时光如流水,每每回忆起此事,总令我耳热心跳,自责不已。当初满足了父亲的遗愿,也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未能执行殡葬改革制度。这些年,我一直在检讨自己、拷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到亲情面前不失党性、不失原则?那就是信念如磐,不徇私情,凡事有文件按文件做,有规定按规定做,没有文件和规定就按党性做。我坚信,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我一定会以一个真正共产党员要求严格自律,决不让思想、党性、人格的红线放松一寸!
【编后话】作者对老人的孝敬无可厚非,将去世的父亲骨灰埋在自家的河边地里也没碍着谁。尽管两年后已将离世的母亲和父亲的骨灰一起迁移到了村里的公墓,但作者始终在为自己当初没能严格执行殡改制度而自责,现在又撰文发表公开认错。人生谁无错?但是作者的这篇文章提示了我们:知错认错、有错就改,仍然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继续发扬的好作风。
编辑: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