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师,画笔筑梦
——记淮安走出去的农民画大师潘宇
编者按一一
潘宇老师,从事现代民间绘画40多年,系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里农民画” 的传承人,全国十佳农民画家、江苏好人、全国先进工作者。他扎根农村,关注农耕农作和农民生活,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农民画,为我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珍品。他是我们淮安人的骄傲!今天,让我们带您近距离接触潘宇,了解他的故事。
面朝黄土,蓄力待发;村中一日,笔下千年。四十载潜心作画,耕耘不歇。他以心为笔,以民为墨,让封尘的农民画绚烂重生,他就是淮安乡村走出去的农民画大师潘宇。
回顾他的人生履历:从农民到画师,再到全国先进工作者,无论角色如何转换,他始终愿做一个画匠,用手中的画笔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创作40多年来,蜚声中外,他第一次通过农民画,实现“农民”与“联合国”的互动,他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工匠的信仰与变革精神。
源远流长,积厚流光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淮安区博里镇农民闲暇时爱画农民画,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间风情享誉中外。而博里的农民画能够扬名海外,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潘宇功不可没。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潘宇从小就对绘画情有独钟,地上啄食的小鸡、空中飞翔的小鸟都是他最喜欢画的对象。1978年,15岁的潘宇鼓起勇气,第一次参加镇文化站举办的美术比赛,从此与农民画结下毕生之缘。1980年,在博里镇原文化站站长朱震国鼓励下,潘宇成为首批博里农民画作者。当时的农村文化站是清贫部门,作者创作都是不计报酬的,有些画者辍笔离队,外出打工,而他却从来没有动摇。1981年,淮安县文化馆举办美术培训班,朱震国建议潘宇进行系统培训。当时交通不发达,从博里镇里到淮安县里,距离近八十里,他每天凌晨三点多从家里出发,晚上回到家已是深夜。为了不影响学习,他直接在文化馆打地铺。他的刻苦学习,虚心求教,让他从一个绘画爱好者蜕变为一名农民画师。成家后的他,有妻儿弟妹,还有一位多病的老母,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可他毫不动摇,仍然如痴如醉进行创作。
画以载道,以物传情
一笔一画总关情,孤行只为绘农民!他用一辈子来诠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他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对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精雕细琢,拥有精益求精的匠心:1983年,他的作品《农民小世界》入选全国首届农民画展览,并于同年入选中国农民画展到欧洲展出。1993年,全国搞一次大型展览,潘宇接到通知时正是四夏大忙期间,他感到肩上担子重,他要为农民争光,决定创作新画。于是他白天大忙,晚上创作,连续奋战半个月,金奖作品《农民运动会》孕育而生,而他却瘦得脱相,妻子徐玉兄心疼得掉泪。
他身上似乎藏着一种对时间的超然,他心平气和,静心打磨,将“中国梦”这张大美画卷用农民画的形式一帧帧呈现在人们眼前:2006年,他的作品《晚霞》收入中国艺术家作品集封面。2007年作品《芦荡秋色》、《如歌时节》、《故乡月更明》被国家邮政总局印制新年贺卡在全国发行。2009年,《秋色》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小康村里致富忙》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86幅作品到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瑞典、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2000年个人传略被中国书画家名典收编;2014年,作品《晨韵》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他笔耕不辍,创作农民画精品1400多幅,获得全国金奖4次,其他各类奖项368次,曾经蝉联六届“江苏省农民美术书法大赛”一等奖。2020年,抗疫期间,潘宇每天作画十四个小时,《疫情防控不误农时》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引起很大反响。
几十年来,他扎根农村,关注农耕农作,贴近农民生活,他把农民的辛苦、喜悦、需求,用笔画出来,送出去;把党的富民政策,普法知识,爱国卫生等文件精神吃进来,用喜闻乐见的农民画表现出来,贴到每家每户,落地生根,为我国现代民间绘画宝库中增添许多珍品。其实,他的着装言谈与我们无异,同是生活在工业时代,但他让农民画却有几千年的生命,他为广大农民、为周总理故乡争得过许多荣誉。《农民画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宣传》江苏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报道其先进事迹,他先后获得淮安市政府“文艺创作一等奖”、“江苏省文艺之星”,“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称号。
名满国际,情系桑梓
他安静勤勉,隐秘而伟大。他技艺越精湛,人越淡然,因为他理解农民画世界的广博,他也支撑着农民画作为一门手艺拥有流传下去的力量。现在,他已成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江苏省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淮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淮安区法制农民画协会会长、淮安市淮安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区博里镇文化站站长。
“命运的石子有时硌了脚,手艺也会给你揉一揉。”在漫长农民画技艺的接力中,他付出时间与责任。从1987年,他担任乡里文化站副站长,便着手开展农民画辅导工作,从此他不仅自己创作,更重要的是发展和辅导新作者。他与农民作者广交朋友,从不计个人得失,免费为全镇农民举办农民画培训班,近200余人学会画农民画。在他的努力下,博里农民画这支队伍逐渐壮大,精品叠出,成绩斐然。2010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上,博里农民画入选和获奖数量占据第一,深受国家文化艺术界专家的好评。2000年博里文化站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评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并连续多年受到市、区文广新局的表彰,2016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2019年获评“江苏工匠”、2020年6月被评为“江苏好人”、2020年11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面对鲜花与荣誉,他总是面带微笑,他的微笑里,裹挟着淡定与从容,他总说:“我自幼失去父亲,是党和政府把我从一个农民培养成一个画家,现在是我回报社会的时候”。
匠心筑梦,良行至远
在平淡的岁月里,他用农民画修以身形,陈道其中,用不可思议的手法和鬼斧神工的技艺装点人间烟火里的细碎平常。物欲横流的格局之外,他有他自己的格局:他并不在乎笔下的农民画否价值连城,他在乎的是农民画里透出的精气神,他以画窥人,传其精神,在风云变幻的四季里,恪守又虔诚。
“为民奉献,我之所愿”这是他从少年时代至天命之年不变的匠心。1990年在博里镇政府的帮助下,在老站长的精心策划下,建立了农民画苑,带动家乡旅游业的发展:你会看见田头地上、灶壁屋墙,农民随时画上的几笔,便展现出生机盎然、吉祥幸福的美好意愿。2008年,为了让乡里农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让农民画实现经济价值,潘宇开始尝试将博里农民画与传统刺绣工艺相结合,他成立刺绣坊,为农民画注入新活力。目前刺绣坊有多名绣娘,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让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和绣娘共同实现脱贫致富,每位绣娘月收入可达5000元—6000元。农民画成功地走向市场,更激发他辅导匠人的热情,在淮安区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农民画培训班上,有20多名残疾人在他的辅导下具备独立的农民画制作能力。
择一事,终一生,是潘宇对农民画执着精神的写照。他会用一生的时光,传承工匠精神,传承精妙技艺,传承历史文化,他已将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到农民画世界中,延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农民画不再限于色彩或工艺的精粹,他赋予它们生命,有了与人一样的通达和智慧,承载一段悠长历史,传播了一段深厚文化。
他是泥土里长出的大师,最美好的农民牧歌都在他的画里。如今,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他始终强调自己只是文艺队伍中的平凡一员。他身在长河中打拼,心在长天里漂洗,只因他心中也有梦。而今,他依旧沉潜,做农民画创新之路的朝圣者。(文:李颖 周奚如)
编辑 彭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