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检察日报记者卢金增 通讯员王慧
山东省兰陵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孙德茜说——
在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西北有一片连绵的山麓,其中一座是文峰山。据《苍山县志》记载,此山原名神峰山,为纪念葬于此山的季文子而改称文峰山。后人在其墓地前建立了一座神庙,名为季文子庙,以供世代拜谒。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名臣,对鲁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其在政治上的成绩相比,季文子对自身清廉的要求更为后人所称道。
兰陵县检察院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的第一部分,就以季文子的廉政故事为切入点,教育和引导前来参观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季文子清正廉洁的精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保持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任鲁国的正卿,执政33年,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国君。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却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作为鲁国的重臣,季文子十分注重个人修养,廉洁奉公,大兴节俭之道,不仅为鲁国营造了清新的政治风气,更在客观上起到了廉洁表率作用,为后世树立了廉吏楷模,受到后人的赞誉和尊崇。
翻开史册,《国语·鲁语上》生动记载了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的情况。鲁卿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它就很瞧不起季文子的这种做法,认为他的清廉节俭是吝啬,不符合一国执政者的身份,也影响了鲁国的形象。季文子却义正词严地表明态度说,具有高尚品德才能为国家带来荣耀,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最后,季文子严肃总结道,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上行下效,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季文子的一番话语重心长,仲孙它无言对答,只得红着脸走开了。消息不胫而走,孟献子听说此事后把儿子关了七天禁闭以示惩戒。后来,仲孙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效法季文子,积极改过。正是在季文子以身作则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世人皆以简朴为荣。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身处政治斗争旋涡的季文子为什么能够做到清廉节俭?关键在于他能够“三思而后行”。季文子“善思知其理,善行知其难,遇事三思而后行”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在孔子设坛讲学的过程中,也曾以季文子、子产、臧文仲等人的事迹来教导自己的学生。
季文子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用薄葬来举行下葬仪式,收集家里的器物作为葬具。但家中根本没有像样的陪葬器皿,家臣只好以他用过的普通家用器皿陪葬。根据大夫入殓的礼仪,鲁大夫为他入殓,鲁襄公亲自看视。鲁襄公看到他的陪葬器物后,非常感动地说:辅佐过三位国君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这不是对国家的忠诚吗?同时对季文子的政绩和一生清廉给予高度评价:行父“廉忠矣!”此事很快传至百姓中,人们都夸赞季文子品德高尚、至清至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