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铜像三鞠躬

来源:    作者:徐锦如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1-19     

——谨以此文献给刘少奇同志诞辰123周年暨纪念淮海区委新四军淮海军区成立80周年

徐锦如

2018年8月28日,我应邀参加小胡庄村民唐维华自费捐助的刘少奇铜像落座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向铜像三鞠躬,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我向铜像三鞠躬

鞠躬之余,我感慨万千,仿佛回到了八十年前的今天。那是一九四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六塘河流水潺潺,河边绿草如茵,晨风卷着泥土的芳香一路吹来。晨曦中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瘦身着军服干部模样的首长,步履轻盈,径直来到一户人家,掏出自己仅有的四块大洋,递于一位农民大汉,嘱咐他修好房子,添置些衣物,备好春耕的种子,临别时两双紧握的大手迟迟没有松开,两人四目相对,泪水早已浸湿了大汉的双额,他叫唐兆林,小胡庄农会会长。首长是时任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

小胡庄地处沭阳、淮阴、涟水三县交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历史上是清朝翰林侍郎胡简敬的客庄,南临六塘河,国民党日伪政权力量薄弱。抗战期间是新四军淮海军分指挥中心和淮海区委淮海区专员公署曾住地,刘少奇化名胡服,与陈毅、金明、黄克诚、张爱萍、刘震、杨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领导淮海区人民的对敌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光辉足迹。

我向铜像三鞠躬

少奇同志在小胡庄视察期间,为了透切了解当地民情,掌握当地情况,制定对敌斗争策略,农会长唐兆林便成了他的常客,唐兆林家也是他常去的地方,彼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1958年9月,少奇同志视察沭阳时仍念念不忘小胡庄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百忙之中委托沭阳县委给唐兆林带去自己的照片并赠送了毛泽东选集、笔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嘱咐唐兆林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9年少奇同志得知唐兆林儿子唐维华腿有残疾行动不便时,又专程从北京寄来一根拐杖,睹物思人,全家人感动得痛哭流涕,感激之余,人们深深地感到这根拐杖不仅是体现少奇同志对唐家人的关怀,更承载着少奇同志对小胡庄人民的关心和厚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018年唐维华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村民的支持下,在自家门前为少奇同志浇铸一尊铜像,以此表达自己和小胡庄人民对少奇同志的怀念。

胡简敬,沭阳新河人,他家在清中期年间,曾出三位进士,号称进士之家。家有良田万亩,佃户佣人数千。乾隆时期在周集购置田产,招募佃户,并于六塘河北岸设庄而治,先后建有仓房、库房、住房、数百余间,奇花异草,楼台亭阁,院落遗址至今仍依稀可见,小胡庄故而得名。庄中二百多户人家三十多种姓氏,来自四面八方,大多为胡家佃户,典型的杂姓庄。毗邻小胡庄北边还有个大胡庄,同属胡氏庄园。

故事再次回到一九四二年的那个春天,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和风轻拂,艳阳高照。小胡庄的一处低矮简陋的房子里,充满着宁静和温馨。

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正与一个农民促膝谈心,问这问那,笑语声声。

我向铜像三鞠躬

刘少奇,湖南人,毛泽东的同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42年他从盐城回延安参加“七大”途中专程来淮海区、新四军淮海军区视察,跟刘少奇谈话的农民叫唐兆林,是小胡庄农会会长,祖辈务农,靠给地主家打长工过日子,一副淳朴憨厚的庄稼人模样。

老实巴交的唐兆林,望着这位慈眉善目平易近人的首长,拘谨消失了,一一回答了刘少奇的提问:“眼下,大伙儿的生活还比较艰苦,有的穷兄弟还穿不暖吃不饱。至于说到打鬼子,乡亲们参军啦,磨军粮啦,抬担架啦......只要政府一声号召,人人争先......”刘少奇一面侧耳倾听,一面记着笔记,不知不觉悟地一个小时过去了,他满意地微笑着说:“有广大群众的这种积极性,抗战的胜利是指日可待的,到那时候,我们劳苦大众的日子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谈话间,见唐兆林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拖着孱弱病体,刘少奇心中很不是滋味,估摸着他家的生活一定很窘迫。

第二天早晨,雾霭蒙蒙,凉风习习,刘少奇只身一人,专程来到唐兆林家。老唐正在收拾门前的东西,抬头一望,他又惊又喜,连忙大三步小两步地迎上前去,两人动情地握着手。刘少奇跨进门槛一眼就看见了唐兆林那白发苍苍、骨瘦如柴、双目吊滞的高堂,亲切地向二位老人打着招呼。再看看老唐一家七口人个个都是破衣烂衫,挤在两间破漏的茅草屋里,鼻子一阵发酸,噙在眼眶里的泪水差点滚落下来。

我向铜像三鞠躬

刘少奇伸手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积攒下来的4块大洋,捧着递给老唐,深情地说:“我的这点钱送给你......”

老唐接过还留有刘少奇同志体温的银光闪闪的大洋,泪花溢满眼圈,呆呆地立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当他看到刘少奇穿的是一身旧衣服,面容清瘦,心想他生活一定也很清苦,就忙把大洋往刘少奇的口袋里塞,一边塞一边说:“首长,这......”

刘少奇见老唐执意不肯收下,就一边下命令似地,一面爽朗地笑着说:“这钱,你无论如何得全部收下来,用它去买些草,把房子修好,把令尊堂赡养好。你家的日子好过了,所有受苦受难群众的日子好过了,我的心里才能踏实”。说着,硬是把钱塞进了老唐的口袋里。老唐望着刘少奇那诚恳而慈祥的面容,心里腾起一股热浪,双手紧紧地攥住刘少奇的手,久久地不愿松开......这就是一九四二年那个春天的故事。从此小胡庄的名字便随着少奇同志只身访贫问苦的美名传遍了全村,传遍了军营,传遍了六塘河畔,传遍了淮海大地。

少奇同志的铜像身高五米,重三吨,通体着色厚重,威武雄壮,大理石基座,耸立于淮海区委、新四军淮海军区旧址门前广场,也是唐维华家的门前,刘源将军亲笔题写的由沭阳县新四军研究会捐献的“淮海区委旧址”巨石碑牌立于铜像一侧,周边鲜花簇拥,茂林修竹,红旗招展,古木参天。329一级公路,267省道穿旁而过。一座座四合院古朴典雅,风景如画,一派小康景象。沿少奇小道一路前行,花草芬芳,绿柳成荫。六塘河水穿流不息,岸边牛羊成群。放眼望去,当年少奇同志手植毛竹早已成为竹海,新命名的新四军大道直达329一级公路,大道两旁银杏树果实累累,寻找先辈们当年足迹的新四军后人络绎不断。田间机声轰鸣,劳作的人们欢声笑语,令人陶醉。远处淮海区委、新四军淮海军区、十旅旅部、供给部、会议室、办公室、作战室、枪械所、操场、食堂、等模拟建筑,雄风犹存,不减当年。淮海人民抗日烽火似乎还在燃烧,刘老庄战斗似乎仍在进行,少奇同志当年小胡庄访贫问苦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纪念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少奇、陈毅等新四军当年用过的桌椅板凳书籍等大量文物、文献、图片、资料齐全。宿迁市委、沭阳县委、沭阳县新四军研究会、塘沟镇党委、政府、关工委红色教育,国防教育,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研究基地系列标牌一字排开,每年接待地方及外地游客青少年学生近万人次,演出数十场。湖南少奇同志故居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相关单位、媒体、人士撰写的新闻、通讯和纪念、研究文章数十篇,书画作品百余幅。

纪念馆内,印入眼帘的首先是少奇同志栩栩如生的巨幅画像,色彩鲜艳,博大胸襟,形象逼真,伟人风范。墙上一幅幅淮海人民支前照片,展柜中一件件新四军文物文史资料无不彰显陈毅、黄克诚、张爰萍、刘震、金明、杨纯等新四军将士和淮海区人民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为保卫淮海区党政机关和淮海人民的生活财产安全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催人泪下。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3月17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小胡庄一带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新四军某部4连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是日,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围,该部与日伪军在淮阴以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激战半日,于黄昏后再次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18日晨,日伪军进行第三次合围。第4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全连82人凭借村前交通沟,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虽经数次突围,均未成功,乃决心固守。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日军对4连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数百米长的交通沟被夷为平地。同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4连官兵在强敌面前,坚定沉着,不畏严重伤亡,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身负重伤的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组织全连所余的20多人,掩埋好烈士遗体,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端起刺刀扑向敌群。终因众寡悬殊,全连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英勇抗战的一幕。

沭水攸攸,沂水滔滔,六塘河畔,风光秀丽。如今小胡庄人民早已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正向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少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谋利益的一生。

少奇同志,小胡庄人民永远热爱你!

作者简介:徐锦如,男,古稀,江苏沭阳人,退休公务员;喜书法,爰写作,热衷于乡土文学;现任沭阳县塘沟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编辑:秀刚

ȡ

л֧֣һŬ!

ɨ֧
ɨͣ˵پͶ

֧ɨһɨɽɨŶ

责任编辑: 中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