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乡村・研教共生
——扬州市初中语文张斌名师工作室送教高邮市车逻初中
中国资讯网讯 秋意铺染乡校,文韵牵起城乡。9月25日上午,扬州市初中语文张斌名师工作室联合高邮市教师发展中心,以“探究文言文情境任务式教学、助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为核心,在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温情启幕“牵手乡村・研教共生”送课下乡活动。这场活动不仅是优质资源的下沉,更是城乡教师“理念共融、课堂共探、素养共育”的研教新实践。
扬州市张斌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高邮市临城片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文言教学的研教之约。活动特邀高邮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研训员、扬州市特级教师、臧芳工作室主任李光荣全程指导,为城乡共研、素养培育搭建起专业对话的桥梁。
核心素养的“培育场”
活动中,两节聚焦“共学”与“素养”的文言课例,让乡村课堂焕发别样活力。
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居维珍老师以《与朱元思书》为载体,构建“师导生探、互助共学”的课堂形态。她围绕“山水悟道,书信传情”主题,创设“美文配画”情境,设计了梯度化的共学任务:“寻画之框架”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脉,夯实语言建构能力;“绘画之细节”小组互助解读山水意象,锤炼审美感知素养;“题画之灵魂”师生共探文本主旨,深化文化理解;“我的诗配画”学生在创意表达中,将文言之美转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这整堂课上,乡村学生在共学中成为文言学习的主人。
张斌名师工作室成员、翠岗中学房佳楠老师带着《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课堂,将城市优质教学理念与乡村学生认知特点深度融合。她以“苏轼发朋友圈” 为生活化情境,用“读、品、悟”三大共学任务串联课堂:“读文言味道”,在师生共读、生生互纠中把控中涵养语言能力;“品闲人深意”,在小组成员思维交锋中培育批判性思维;“悟精神境界”,教师引导学生触摸苏轼儒释道交融的思想,厚植文化自信。整堂课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共学理念,让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落地。
理念共生的“催化剂”
课例展示后,一场聚焦“城乡教学互补、素养培育优化”的深度研讨随即展开,打破了“城市送教、乡村学习”的单向模式,形成“双向借鉴、共同成长”的研教氛围。
张斌名师工作室成员、秦邮初中刘光红老师从“城乡教学优势互补”的视角点评:“居老师的课既有文言教学的专业性,又扎根乡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她以偏旁为切入点解读山水,降低了文言理解的门槛;以‘绘画’‘起别号’为共学载体,让乡村学生敢表达、会思考,这正是城乡理念融合的生动实践。”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斌聚焦“共学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房老师的课堂完美诠释了‘眼中有人,心中有数’。她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通过耐心倾听和精准点拨,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激发思维的活跃度。这种‘师生共探、生生互助’的共学模式,、让核心素养从‘理念’变成‘实践’。” 最后张老师寄语全体教师:“希望城乡语文人都能以共学为纽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言学习中涵养素养、点亮心灯。”
最后,扬州市特级教师、高邮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研训员李光荣主任带来《指向问题解决与素养培育的文言文教学路径》专题讲座,为城乡共研提供专业指引。他从“中考命题与核心素养的衔接”“新课标理念在城乡课堂的差异化落地”“问题解决式教学如何破解城乡文言教学共性难题”“课例中的城乡素养培育策略对比”四个维度,既剖析了文言文教学的痛点,又给出了“城乡教师共研问题、共享策略”的具体方案,比如针对乡村学生文言积累薄弱的问题,建议城市教师分享“情境化积累”经验,乡村教师分享“生活化解读”技巧,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素养共育”。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这场“牵手乡村”的送课下乡,早已超越“送资源”的传统定位。它是城乡教师“理念共融、智慧共生”的研教共同体,是核心素养“扎根课堂、落地乡村”的实践场。相信在名师引领、城乡共研的推动下,文言文教学将不再是枯燥的知识传递,而是培育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乡村教育也将在与城市的协同发展中,焕发更多生机与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经典浸润中,成长为有文化根基、有素养底蕴的时代新人。周小霞 刘光红 周小霞 张斌 马雪兰